要吃?不吃?:Homework 家庭號特輯
全新家庭生活書系
與新世代的爸爸媽媽,一起討論家裡的「家事」與「心事」
《Homework》以家庭作業為名,探討屬於家的議題、親子關係裡的各種感官活動,期望能與新世代的父母,討論家裡的「家事」與「心事」,關心屬於親子生活的想像。
試刊號「要吃?不吃?Eat,Please」,以吃試驗家的模樣
到底要不要吃?看4組家庭‧5位父親‧6位孩子‧7位母親的不標準答案
……最終發現,一起吃飯,是我們磨合彼此成為家人的開始
▐ 3則深入家庭訪問 ——一窺各領域父母,經營家的獨特哲學
▐ 4堂家庭實作課 —— 重新與孩子一起學習,已經長大卻還不太會的人生
▐ 1份藝文清單 —— 橫跨購物、音樂與閱讀,父母以藝文為半徑,仍保有生活的餘裕
▐ 7道一定吃的家常食譜 —— 經家庭實測,不用收剩飯的好吃保證
▐ 1段愉悅的閱讀時光—— 大幅寫真與插畫,翻讀畫冊般的享受
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
作者簡介
Homework 為臺灣第一本聚焦家庭的生活風格刊物,每期關注一則家庭議題,透過家事與心事的解析,看見更多親子生活的靈感與可能性。
Instagram: @homework_magazine
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
導讀
成家有好多不會的事情,不會來自於,從來沒有機會好好學習,而生活立即地向你驗收,成績好壞,都算在整個家庭上。
Homework是一份抄隔壁同學可能比較快,但還是得打從心裡自己寫,才會寫得好的「家庭作業」;是有時候不太想做,但要是和家人一起完成,整個家會更快樂的「家事」;總括來看,這份作業、這些家事,生活就此以「家庭號」的度量來看待了!
現代人很幸運,在資訊不虞匱乏的時代成為父母,碰到不會的事情就可以在網路上獲得一些眉目,但要搜尋的事太多了,很少正視父母即便有了孩子,也還是完整的個體,成家不只鑽研育兒,也是大人再次長大的機會。Homework討論成家之後會遇到的議題,親子關係裡的各種感官活動。
因為還不會,我們拜訪許多家庭,看看大家怎麼寫這份屬於家庭的作業。Homework有三個核心概念,第一是取材真實家庭。世界上有各式各樣的家庭,但卻都會遇上差不多的問題。看看育兒指南落入尋常人家之後變得怎麼樣,透過各式父母面臨狀況的思考,提供育兒的各種想像。在「主題家庭故事」的豆豆家將農耕作為日常實驗,而小孩並沒有順應食農的理念,就此愛上吃飯,倒是開啟各種以蔬果創作的遊戲。專家所推行的食育,在豆豆身上成了創作欲!期待讀者也面對自己真實的模樣,寫出自家的育兒風格。
第二,要向試圖在此找尋育兒方程式的父母感到抱歉,Homework顧名思義就是一份正在寫的作業,我們不提出育兒準則,而是從準則下鑽過去,看見更多思考的可能。在「料理俱樂部」中Shelly分享,社會將他的兒子貼上高度需求寶寶的標籤,但和兒子朝夕相處的她解讀是「他有需求,只是不會直接說。」他們一家下廚不是存著孩子吃得更多更好的目的,而是在互相幫助的過程中,知道家庭成員們各自需要的份量和喜好。我們都在不標準中學習,學習珍視差異的獨特性。
第三是建立在感知之上。真正重要的東西是看不見的,在無能被量化與考究的精神生活上相互溝通,是Homework希望傳遞的價值。「主題家庭故事」川川家的爸爸橘sir說,他是有了小孩才開始愛自己。孩子是父母的延伸,養育小孩是認識自己的明鏡,這份家事有很多心裡事要學習。
《Homework》試刊號,透過生養小孩的第一個課題「要吃?不吃?」,來品嚐關於每個家的味覺記憶。最終發現,那是磨合彼此成為家人的開始。獻給為人父母的你,也給時常回望自己內心小孩的大人。讓我們一起成為不那麼爸爸媽媽的父母,用大人式精確的愛過生活吧!
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
目錄
特輯 要吃?不吃? Eat, please
主題家庭故事
08 愛吃什麼吃什麼
台中 aged / 橘sir’s 川川家
24 吃食是全家玩味的遊戲
香港沙田 cowrice 豆豆家
38 把魚當飯吃
台北 新合發 布拉魚家
討論版
54 父親版 味覺與記憶 |羅景壬 ✕ 張雍 ✕ Hank
56 母親版 食育與食慾 |Wendy Chen ✕ 彭顯惠
58 兒童版 味覺形容詞連連看|貓男 ✕ 蘇西 ✕ 阿轍 ✕ 諾諾 ✕ 海蒂 ✕ 布拉魚
60 醫師版 不要大驚小怪! |尚潔
家庭實作課
62 米食 四堂課|風土課 / 料理課 / 編輯課 / 畫畫課
喜歡吃飯三部曲
72 吃飯家家酒
78 吃快一點!慢一點?
80 上桌!故事裡的菜色
專欄
82 料理俱樂部 |邀請小孩參與大人的me time
90 家庭漫畫 |再來一次的媽媽
92 星期六要去哪裡|吃過雞蛋但沒看過雞走路?近郊撿蛋去!
102 世界兒童
104 做母親‧做父親 |Misaki Kawai & Justin Waldron
106 教師現場 |南島魯瑪社河邊教室&阿島畫畫工作室
108 人類圖的養育觀點 |最後一名的用餐異類
110爸媽傷腦筋 |小孩與心理師QA相談
113 看看他在做什麼 |溫溫的田野事件簿
附錄
回家作業|家常食譜 這道一定吃!